「跨太平洋經貿夥伴協定(TPP)」曾被形容是「最有企圖心」的自由貿易協定,如今卻落個「胎死腹中」的下場。國際媒體近來在為TPP陣亡開追悼會,但事實上TPP根本從未實施過,原有的期望未必就能落實,尤其站在台灣的立場,TPP成未必是好,不成未必就一定是壞。
美國為何會退出自己一手主導的TPP協定?完全歸因於川普,其實並不客觀。在川普之前,美國民眾原就不支持,問題很可能出在TPP本身,包括動機過於複雜,設計陳意過高,時機也不夠成熟。
首先,TPP過於強調地緣政治考量。歐巴馬政府採取的「轉向亞洲」戰略,企圖藉由TPP把亞太國家的經濟利益完全與美國綁在一起,以壓縮中國崛起的空間,甚至圍堵中國。面對美國圍堵,加上日本在釣魚台、越南在西沙、菲律賓在南沙的種種動作,中國反彈與區域緊張升高實屬必然。美國要借用亞洲的力量,在TPP上勢必多做讓步。
其次,TPP的目的不僅在於消除貿易障礙,且涵蓋服務業、智財權、環保、勞工、政府採購及糾紛仲裁等非關稅障礙層面,企圖以美國都未必能做到的標準,來制定全球貿易規範。參與設計TPP的專家與官員理想過高,但未必符合其他國家的現實需要。美國對其他參與國的要求既超出傳統自貿協定的範疇,因此在傳統產品貿易領域便須付出較大的代價。
TPP更重大的缺失,在於偏重有能力對外擴張的大型企業,及美國本身具有優勢的新興產業,而犧牲以內需為主的弱勢傳統產業,因而得不到國內民眾的支持。在去年大選期間,不僅川普基於保護主義意識而砲轟TPP,民主黨的柯林頓也基於選票考量而明確表示反對。得不到國內民眾的支持,在美國大選之前就已經註定將走上絕路,川普決定退出TPP,連許多民主黨籍的國會議員也都叫好。
美國既已退出,剩下的11個參與國中雖有澳、紐、加、星等國表示將將繼續推動,但已是強弩之末。例如日本開放牛肉與稻米市場,越南進行勞動市場改革,馬來西亞在國營事業上的讓步,目的都是為了擴張對美國的出口;現在少了美國,這些參與國沒有理由對澳洲及加拿大也讓步,維繫TPP的誘因也迅速消褪。
TPP既已絕望,亞太國家的焦點開始轉向「區域經濟夥伴協定(RCEP)」,而這股暗流早在川普選後便已漸趨明朗。RCEP成員涵蓋東協十國,加上中、日、韓、澳、紐、印度等六國,經濟規模雖不及TPP,但涵蓋的人口數卻遠超過TPP。
RCEP聚焦於降低關稅,而非複雜的法規,在菁英及專家眼中屬於格局小,層次低的傳統式自貿協定。但正因為相對單純,且許多亞洲國家的關稅仍相對較高,因此降稅有助於區域貿易擴張,較符合亞洲新興經濟體現階段的需要。
現在RCEP達成協議的機會雖提高,但至少仍面臨幾大問題。第一,日本及澳洲等先進國家主張「高品質」的協定,與TPP類似,涵蓋智財權等領域,但中國只聚焦於降低關稅及開放市場等層次。第二,中國的問題在於本身是順差國,而非逆差國,未必能提供龐大的市場,因而影響其他國家跟進的意願。再者,中國推動「一帶一路」,令印度多所疑慮,也可能拖累RCEP的進程。
然而川普力主保護主義貿易,卻可能促使中國在RCEP上做出較大的讓步。基於跟川普打對台,習近平日前在世界經濟論壇發表演說時強調「貿易戰之下將沒有贏家」,展現為全球化及開放市場而奮戰的姿態。中國為調和本身及全球的利益,未必不可能在RCEP上做出必要的讓步。再者,正由於RCEP的企圖心較小,因此並非TPP的替代品,而且未來還可能逐步發展成更大規模的亞太自由貿易區。
TPP幻滅,至少沒有陷台灣於不利的競爭情勢,反而讓企業界更加看清國際間的現實,在經營策略上做出適當的調整,並找到真正的發展機會與利基。
留言列表